光鮮亮麗的國際旅客入境數與消費總額,背後隱藏著什麼危機,我們總說要保護環境愛地球,實際上又真能做到哪些部份,觀光產業之發展是必得對在地社區做出某些犧牲,可為何最後觀光收益回饋到所屬社區時卻都只剩總額的 15% 而已.....
啊!人們終於意識到了這點,而整個產業鏈也開始狂推永續旅遊,但所謂永續之定義到底為何,難道那些幫大象洗澡與淨灘等系列活動就真能算是種回饋,還是這根本稱之另種變相傷害呢!
我們都該一同思考,並檢視自己在旅行世界各地時之行為表現,而並非參加套裝行程與否,如何讓自然環境保育及在地社區發展完美地融合於觀光之中,請讓我繼續為您訴說於此。
永續旅遊之定義
據世界旅遊組織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發表定義為:
能充分考量當前與未來的經濟、社會和環境影響,並同時滿足遊客、產業、環境與當地社群需求的觀光業。
故我們能從此得知,永續旅遊的主體概念是:培育環境與在地社區需求發展,而不單單止於滿足遊客及產業需求,但這卻便也是整個觀光產業鏈一直以來最為缺乏部份。
市場發生了什麼
關於泰國的這類旅遊行程,市場總將"它"定義在能讓旅客與在地社區有更多樣之接觸及體驗,而其中一個最為常見的便是:志工旅遊。
可你仔細思考,志工與旅遊就本質而言根本完完全全兩碼事,再者或許你用了兩個禮拜去體驗過往自我從未有過的感受,但實際上你只是透過消費在地來達到自我滿足,而這樣地短期探訪行程不但未能對在地社區帶來任何幫助,更很有可能對他們造成更多困擾,再來另一種常見的動物解救營其實也是如此。
放眼市面上大部份常見的"永續旅遊"行程並對比存在於在地社區的那些待解議題,其實都是無法達成任何實際回饋效益的。
觀光產業該從何切入
相較於盈利,究竟該如何堅守環境並尊重在地文化與培育青年,並為他們所生長之土地帶來經濟幫助,這才是真正"永續旅遊"的根本目的。
所以首先我們該做的就是走入每個社區,去觀察及理解對他們而言的永續定義為何,並進行評估,例如有些社區是想藉由永續旅遊讓孩子們回鄉工作,但有些卻是想將家鄉特色傳播出去,故若未真正與在地人有所交流,我們又何來得知他們所需,因畢竟每個社區都有屬於自己對永續發展之不同見解。
而最重要的則是深耕在地培育,並建立彼此信任關係,而非認為自己在整個產業區塊鏈內的知識水平較高,而用命令亦或教導之態度與在地合作,這也是為何我在前述所說的那兩星期志工旅遊其實對社區幫助根本不大。
一個行程的產生,了解在地觀光資源只是基本,透過長期交流才可更深入理解他們真正需要之幫助為何、開發成本需投入多少、居民所期望的利潤分配及當每一份產品在售出同時,不對社區環境造成任何破壞,而這一切的規劃流程更是需要與當地政府共同合作,並建立出專屬於每一社區的永續旅遊實施計畫。
可你說如此繁複之籌備流程,又有多少企業願意投入實踐又或是說與 NGO 組織合作會是個不錯辦法,但彼此間的觀念落差,想必也是需要磨合磨合吧。
回歸旅客
近年來背包客旅遊模式盛行,而無論是廉價航空或青年旅館等都讓整體旅遊產業變得更加削價競爭,旅客們也開始漸漸希望透過便宜價格,得到高 CP 值之旅遊體驗,但當然也有另一種追求高品質旅遊的旅客存在,其中差異只在於個人的意願決定及喜好模式而絕無關是非對錯與道德正義。
可若有機會,你願意也深入在地去感受不同模式的生活樣貌嗎,而對我們旅遊從業人員來說便是:專注提供好的產品給具備有永續旅遊意識之旅客能前來探索,並希望"活得像個在地人"的這樣理念能持續傳承,並帶給每一個在地社區更為寬廣的發展可能性喔。
支持我的創作
